本期目录

2025年, 第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10

  • 全选
    |
    特稿
  • 景军
    智能社会研究. 2025, 4(1): 1-20.
    摘要 ( 152 ) PDF全文 ( 54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将生成式人工智能视为社会学的拟人研究对象,正如社 会学的终极研究对象是人一样。 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出现的多模态大 语言模型能够模仿人类语言与用户互动,甚至出现用户与情感陪伴智能 体形成的亲密关系。 但恰恰由于这些拟人特征,社会学研究者有必要揭 示智能体背后的黑箱算法、模型输出的错误和偏见以及部分媒体和企业 的炒作,将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彼此建构的双向关系,通过实证研究转 为社会批判。 这样的努力还可以转化为训练大语言模型深度学习社会 学和中国文化知识的方法与路径。
  • 边燕杰,缪晓雷
    智能社会研究. 2025, 4(1): 21-42.
    摘要 ( 101 ) PDF全文 ( 27 ) 可视化 收藏
    大数据为社会科学实证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与分析维度,推动了从宏观到微观、从解释到预测、从理论到数据的研究范式转变。 本文从科学实证精神的五大原则(新知探索、怀疑精神、理论解释、可验证性、循证为本)出发,讨论了个案、实验、调查和大数据四种数据形式的各自特征及其对科学实证研究的意义,进而提出传统数据与大数据结合的四种途径:实质问题的大数据分析、大数据测量对传统数据测量的改进、理论导向的大数据预测、线下随机抽样与线上数据收集的有机结合。 这些结合途径不仅拓宽了数据来源,增强了分析深度,还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最后,本文提出数据驱动的理论导向实证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大数据驱动的理论验证与发现、数据挖掘与测量融合、群体特征与总体趋势分析以及实体样本与模拟样本的结合,强调了大数据资源在推动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与研究方法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 邱泽奇
    智能社会研究. 2025, 4(1): 43-69.
    摘要 ( 53 ) PDF全文 ( 38 ) 可视化 收藏
    经典社会团结理论的关键留白是对技术的忽略。连接技术影响连接机制,连接机制形塑团结形态。自涂尔干以降,社会连接机制经历了物理连接向抽象连接的转变,社会团结亦经历了有机团结向生态团结的转型。数智时代的机器作为具有自主性的准人类行动者已然介入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乃至意义建构领域,经典社会团结理论因局限于人类自身而失效。本文提出社会连接机制正在从抽象连接向人机连接变革,生态团结也在向人类团结再次转型。本文还指出,人类团结本质上是人机互生,在机制上则表现为人机主体的相互建构和行动的伦理协同,以及治理的实践递归。人类团结的目标是在承认机器自主性的前提下维系人类主体性和人性尊严。基于人类社会组织的基本架构,本文还主张主权国家通力协作维系人类团结。
  • 郑莉, 李曼毓
    智能社会研究. 2025, 4(1): 70-88.
    摘要 ( 58 ) PDF全文 ( 35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范式正经历深刻变革。与传统定量、因果推断方法不同,计算社会科学通过算法驱动的仿真建模与数据发掘,为复杂社会现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解释力与预测力。本文聚焦数字技术对社会理论的革命性影响,探讨数字技术如何在推动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变革的同时,重塑社会理论的基础逻辑与知识体系。研究指出,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推动下,社会理论经历了模拟化转向、独异性逻辑和人机共生的知识生产范式的转变。
  • 专题论文
  • 刘军,侯玟冰,颜世昊
    智能社会研究. 2025, 4(1): 89-110.
    摘要 ( 54 ) PDF全文 ( 35 ) 可视化 收藏
    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AI)会带来大量失业,有学者却认为AI 会促进就业。如何理解其中是非?笔者认为这源自学者们的不同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在日常生活、学术研究和社会治理中至关重要。首先,本文梳理出多种问题意识观,包括“意识到问题”“关切到现实”与“反思与批判”,发现学者通常固化地理解“问题意识”,而没有认识其体系。其次,本文认为,问题意识是蕴含怀疑与追问、反思性批判、反思之反思三层意识的体系,本文称之为“问题意识层系”,并重点关注“发问”意识,梳理出多种发问方式,其中本真式发问最艰深。再次,基于问题意识层系分析关于“AI与就业”的相反观点:不同学者缺乏不同层级的问题意识。最后,本文指出:应坚守“我思言行故我在”,在行动中“解决”问题;预防意识很重要,但因思维局限,人们缺乏预防意识且难充盈,因而难免出现问题。
  • 张咏雪
    智能社会研究. 2025, 4(1): 111-131.
    摘要 ( 64 ) PDF全文 ( 33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图像识别和微表情识别方法对网络直播过程进行数字化研究,并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对直播实时互动观众数量进行动态建模,呈现了网络直播中情感资本转化的复杂动态过程。研究发现,情绪的强烈程度而非积极程度具有最重要的作用;主播积极的情绪表达有助于稳定地吸引观众,而消极的情绪表达虽然更能刺激观众互动但也会带来反作用。本文一方面揭示了情感资本在智能时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展现了计算社会学研究范式在网络直播情境研究中的应用潜力。
  • 张月云,姜萌,柳建坤
    智能社会研究. 2025, 4(1): 132-151.
    摘要 ( 50 ) PDF全文 ( 30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 2018 年和 2020 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本文对智 能穿戴给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涵盖生活满意度和抑郁症状)带来的影响 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考察这种影响的性别差异。 基于追踪观测期间的两 次智能设备使用状况,本文将老年人分为四组:从未使用组、中止使用 组、新发使用组和持续使用组。 研究发现:(1)相较于从未使用组,中止 使用组的生活满意度显著下降,抑郁症状明显增多,而新发使用组的生 活满意度有所提高;(2)相较于持续使用组,中止使用组的生活满意度降 低,抑郁症状加重;(3)中止使用组主观幸福感的降低程度不存在性别差 异,新发使用组生活满意度的提升在女性老人身上尤为明显。 在人口老 龄化与社会智能化叠加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为我国持续推进适应老年人 需求的智能化服务提供了经验证据。
  • 王震宇,杨曦,张润泽
    智能社会研究. 2025, 4(1): 152-176.
    摘要 ( 117 ) PDF全文 ( 30 ) 可视化 收藏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推动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革 新。 以社会科学理论与经验知识为基础,将“大模型 + 智能体”生成的数 据作为有意义的事实数据进行研究的第五范式———智能社会研究范式 正在兴起。 在技术原理方面,这一新兴范式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两大 核心技术突破:一是大模型所代表的从“模式识别”到“模拟世界”的“机 器学习革命”;二是大模型驱动的智能体所代表的从解决“专项任务”到 求解“通用问题”的“通用人工智能萌芽”。 在知识逻辑方面,该范式深度 融合并赋能定量、定性、社会仿真与大数据这四大传统范式,以智能生成 的数据克服传统数据的碎片化、偏差性与获取壁垒,并通过理论引导的 交互机制拓展了知识发现可利用的事实空间。 在应用路径方面,通过构 建代表各类人类行为体与社会构成的智能社会模型,可以精确模拟全类 社会系统,从而揭示复杂社会现象的涌现规律;科学发现的通用执行则 赋能从文献综述、假设生成、数据采集与分析、理论检验与发现的“科学 环”全流程,显著提升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效能。
  • 前沿动态与会议综述
  • 王立秋
    智能社会研究. 2025, 4(1): 177-181.
    摘要 ( 300 ) PDF全文 ( 55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社会》是网络社会理论提出者、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 特 2024 年出版的著作。 卡斯特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发展了他的网络社会 理论,并阐明了网络社会与数字社会的关系:数字社会是支撑网络社会 的社会 - 技术平台,而网络社会的逻辑也反过来塑造数字社会。 书中通 过大量经验研究,探讨了在数字技术的塑造下,当代社会在传播方式(大 规模自传播)、社交性、隐私、金融市场、工作、社会运动乃至战争与和平 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新特征。 与简单的技术决定论相反,卡斯特强调,数 字社会对人和自然的影响最终取决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处于全球网 络不同位置上的行动者如何使用数字技术,特别是把数字技术用于什么 样的目的。 该书旨在帮助人们从对数字时代的“不知情的困惑”走向“知 情的意识”,展现了作者扎根于经验观察的理论风格。
  • 安娜·马卡诺维奇 著,朱凤霞 译
    智能社会研究. 2025, 4(1): 182-216.
    摘要 ( 127 ) PDF全文 ( 22 ) 可视化 收藏
    大数据与计算工具的出现,为社会学研究中大规模文本资源 的利用带来了新的可能。 近年来,文化社会学、科学社会学以及经济社 会学的研究表明,计算文本分析可用于理论构建与检验。 本文首先回顾 了社会学中计算机辅助文本分析的历史,然后探讨了当代研究中使用的 五种计算方法。 通过典型研究案例,本文展示了词典法、语义和网络文 本分析、语言表示、无监督文本聚类分析和监督文本分类如何帮助社会 学家完成不同的分析任务。 在介绍最新方法论进展的基础上,本文总结 了使用大规模数据集与计算方法推导文本复杂含义的若干重要启示。 最后,作者呼吁来自不同方法论传统的研究者在采用文本挖掘工具时, 仍应谨记从传统数据与方法中汲取的经验教训。
  • 王誉梓
    智能社会研究. 2025, 4(1): 217-238.
    摘要 ( 48 ) PDF全文 ( 12 ) 可视化 收藏